传统婚俗礼仪知识

少数民族婚恋的酒习俗新人交杯合卺,亲朋高歌痛饮

礼仪词典 liyi.cidiancn.com

阅读: 1656

婚礼是社会约定的婚姻程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少数民族求婚、订婚过程,酒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意愿的媒介、传达信息的符号;而在婚礼上,酒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就要复杂而浓烈得多。各民族在婚礼中繁复多样而各具特色的饮酒习俗和规则,形成一道绚丽迷人的酒文化风景线,并折射出各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
  广西的瑶族举行婚礼时要喝“连心酒”。婚礼之夜,男家欢宴宾客,其中首席用5张桌子连成一席,由新郎、新娘、媒人、双方父母、哥嫂、弟妹、主要亲朋、族长、外来贵宾入席。新郎、新娘给每位宾客斟满酒后,再将杯中酒倒回酒壶混合在一起,再斟到每人的杯中。此酒称“连心酒”。当女方主婚人喊“干杯”后,“连心酒”宴便开始。新郎、新娘向每一位长辈、亲友敬酒。每敬人一杯,自己便陪饮一杯。连心酒宴散后,其他酒宴才开始。
  哈尼族的婚礼简朴而欢快。一般只买几十斤酒和肉,宰杀一两只鸡,宴请山寨的同宗父老畅饮一场喜酒即可。拉祜族的结婚仪式也较少繁文褥节,简朴明快。澜沧一带的拉祜族婚礼,甚至连新房都不单设,婚礼中唯一的食品就是倒上几碗酒,请几个老人来,新郎新娘互相表表态,老人们边喝酒并唱着《祝酒歌》,其辞有“你们结婚,是天地之合,不是随便玩玩。你们要互相关心,生儿育女,永不分离。否则,天地就会动,灾难就会降临”,并训诫新婚夫妇互敬互爱,勤俭苦干,靠自己的能力创造美好的生活,最后由老人为新婚夫妇挂上表示连心连意的红线即可,因此,拉祜族的婚礼虽然简朴,但婚姻关系一经确立,则极其稳定,离婚现象很少。
  澜沧江、怒江一带的傈僳族、怒族婚礼则以合族共乐。豪饮狂欢为特色。结婚当天,派人把新妇弄了来,所有的亲朋们,也都提着酒壶来了。于是,大家围着火边,高歌痛饮,饮到酒甜,把新郎新妇围在中间,大家跳舞起来,口中唱着吉利的调子,直闹到通宵,尽欢而散,这是最隆重的典礼了。新郎和新妇结婚饮酒时,两人的嘴唇一同含在酒碗上,同时一饮而尽,这是最重要的饮酒方式。
  普米族婚礼中最有特色的习俗是“取锁匙”和“锁媒人”。迎新娘时,媒人送礼到姑娘家。新娘上路后,媒人和女方选派出的一个歌手被锁在一间屋里,另有一个姑娘守着门。媒人和歌手对唱,若媒人赢了,守门的姑娘才打开门放行;若输了,就必须喝全寨每家人的一口酒。于是,山间小路间,清风月色里,常有不胜酒量的媒人被新娘的小伙伴们簇拥着、嘲笑着四脚朝天地抬回去。毫无疑问,普米族媒人必须有一张既能唱好曲又能喝好酒的嘴。姑娘出嫁时,由若干人组成送亲队伍,新娘陪嫁箱柜的钥匙,由送亲人中的一位年长者保管。到了新郎家,男方要行“取钥匙”之礼才能打开箱柜。新郎家指派一人代表端着托盘,盘内象征性地放少许钱币和一瓶酒,来到送亲人面前,毕恭毕敬肃立,以唱歌的方式讨要钥匙。送亲人回唱后,收下酒和钱,才把钥匙放在盘内。“锁媒人”和“取锁匙”,曲折地反映了普米族对媒约婚姻的不满情绪。
  彝族的婚礼仪式同求婚、定婚仪式一样,因其支系多。分布广、群体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酒却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彝家的婚礼是浸泡在酒海中进行的。黑彝社会,婚礼十分简朴,仅“以酒部火炉居中,围绕歌舞,吹芦笙以相和”,较多地保留了原始色彩。后来,其程序变得越来越复杂。迎亲的队伍在喧天动地的鼓乐声中将新娘接到家后,新郎新娘双双进洞房“抢床头”,谁先抢到床头坐下谁聪明。坐定后举行“喷酒”仪式。由与新郎关系密切且辈份相同的人斟酒2杯,分别递给新郎新娘。一对新人交碗干杯,口留余酒,相互迎面喷出,谁先喷给对方谁为胜。“喷酒”之后又有“跌架”仪式,新郎新娘再喝一次交杯酒,同出洞房,争着踩门坎,即所谓“跌架”。据说,谁先踩到门坎走出洞房,今后的日子中谁就更具有当家作主权。走出洞房才行拜堂之礼,拜天地祖宗,谢亲朋好友。席间有“排酒”之礼,新郎新娘向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敬酒致谢,亲戚友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边饮所敬之酒,边对敬酒人说一些吉利的话,大意为祝福新郎新娘幸福吉祥、早生贵子之类,但口舌伶俐者往往妙语连珠,引得人们哄堂大笑,将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婚礼中交杯饮酒,暗示出从此以后,一对夫妇已结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礼仪经典《礼记·昏义》中就有婚礼中的记载:“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两端,其制一同匏爵。”匏即葫芦,卺就是把葫芦一分为二成两个瓢状盛酒器,合卺就是把两瓢相合以示夫妇结为一体,称婚礼为合卺,也源自两瓢合一的象征意义。合卺为礼的婚俗,在许多地区已逐渐演变为以普通酒杯交腕饮酒。如白族新婚夫妇的交杯酒仪式、满族在新婚之夜举行的“合卺礼”、大理白族婚礼中的交杯酒,由一位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妇女主持,事先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酒杯,用五色线拴系在一起,新郎新娘坐在喜床上,交腕而饮,主持人则祝辞“酒要斟斟满,养着儿子做状元;酒要满满斟,养着儿子做先生”等类。但在许多民族中,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合卺成婚的古礼,如哀牢山区的彝族婚礼上,新郎新娘仍用一个葫芦分成的两个瓢盛酒交碗而饮,饮尽后将两部合为一个完整的葫芦。象征着新婚夫妇也成了一个合体葫芦。这一仪式,反映了彝族社会万物均有阴阳的意识观念和以葫芦为图腾的原始崇拜。
  而姑娘出嫁,“主家泡酒数坛,聚男妇会饮,老者坐于其上。大者,男女牵手罗舞而唱,一人吹笙以导之,轮次饮酒,至三五夜乃止”。这种泡酒数坛、罗舞而歌的嫁姑娘习俗,至今仍完整保留在滇东北的彝族社会中,如宣威县的彝族称这一活动为唱“酒令歌”,在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或当日,女方的亲戚数人乃至数十人排列成两行,手持帕巾,边饮酒边歌舞。如果说,求婚、定婚、接亲、送亲中的酒文化现象仅仅只是某种程序上的需要,那么,酒在婚礼中,已完全是一种烘托气氛的需要,是一种感情渲泄的需要,酒已由一种物质文化现象转换为精神文化,酒文化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喝酒和唱歌,成为“彝家礼节”,是彝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两个方面,而由于结婚典礼这一特定的场合,使两个方面的内容无痕无迹地联在一起,曲调中散发出浓郁的酒香,酒杯里流淌着优美的曲调,将一个古老民族豪迈乐观的生活态度展现无遗。
  彝族聚居区往往是一家喜庆,举寨欢腾。婚礼中斟酒、饮酒,有种种习惯性的规则,不同程度地揭示出彝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堂屋的火塘边,是长者和尊贵的宾客围聚的地方,是显示宗族权威之所在。老人们按照辈份、年龄的尊卑,依次环绕着长年不熄的火塘火列坐,边饮着醇香的喜酒,并谈天说地。酒到适量处,老人们浅品慢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古老的调子,吟唱着本民族的起源,历数所受的磨难,叙述快乐的日子来之不易,或轻柔舒缓地唱起《祝酒歌》,为新婚夫妇祝福,为今后幸福美满的日子祈祷。这样的场合,余音袅袅,绕梁不绝,晚辈是轻易不宜闯入的,最多只能静坐一角,喝酒聆听,绝对不允许多嘴多舌。庭院里、广场中、绿树下、竹林边,是青年男女尽情欢悦之处,掌酒人不断地为杯碗添满美酒,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借着酒兴,通宵达旦地欢歌狂舞,这是青年的乐园,欢歌漫山,狂舞震林,又是长者应主动回避的场所。即使在婚宴上,虽有“斯文不在饮食”的古训,但辈分不同的人也要尽量避免同席共饮,以免席间猜拳唱调时的尴尬。无法回避时,饮酒对歌,晚辈则不能随意开口,猜拳轮到自己时,不能贸然出手,先敬长辈一口,自己喝一口,以示对长者的尊重。凡此种种,因酒而兴。酒,渲染出一个欢快的山寨;酒,烘托出一片民族文化的氛围。
  北方的达斡尔族和广西的瑶族在婚礼上盛行饶有趣味的“偷酒杯”活动。达斡尔族认为,酒杯是为新郎新娘准备量粮食的斗,碗碟是为新郎新娘准备盛粮食的箩筐。婚宴席间,女方的男性亲戚偷偷将筷子、酒杯、碗碟藏于暗处,席后让男方数人搜查。搜出,罚“偷”酒杯者喝酒一杯,“偷”碗碟者喝酒一碗。搜不出,则由“偷”者自己交出。送亲者回去亦“偷”走几个酒杯、碗碟,待新郎带酒追来,归还部分“偷”物,方乘兴而归。瑶族的“偷”杯者为男方迎亲人。在新娘家设宴款待宾客时,男方接亲的男青年伺机“偷”取酒杯。习惯上是“偷”双不“偷”单,一般是“偷”4-6个。接亲人回到男家后,将从新娘家“偷”来的酒杯交给新郎保管。新婚夫妇交杯换酒时,新郎用从新娘家“偷”来的酒杯为新娘敬酒,意为永世百事吉昌。其中,两个酒杯一辈子珍藏于箱中,以纪念父母的养育之思,其余的可以日常使用。
  在婚礼上的种种饮酒习俗中,新疆俄罗斯族的“接吻酒”别有一番特色。俄罗斯族的婚礼一般首先在正教教堂举行,然后再回到新郎家举办婚宴。当新婚夫妇入席时,客人们便连声高喊:“苦啊,苦啊!”表示宴席上的酒太苦,要求新婚夫妇接吻,酒才能变甜。新人接吻后,酒宴才正式开始。席间,边饮酒,边歌舞,并不时地发出“苦啊,苦啊”的喊叫声。听到喊叫声,新人就得一遍又一遍地接吻,直到罢宴

下一篇:中国传统婚俗之闹洞房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饮茶与婚俗趣谈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